新闻页banner

原料资讯

企业新闻

媒体关注

原料资讯

员工风采

当叶酸遇上MTHFR 基因“绊脚石”:5-甲基四氢叶酸助力生育新希望

发布日期:2025-05-14 16:31:39 点击量:18

深夜的医院走廊里,张薇攥着B超单的手微微发抖。这是她第三次试管移植失败,医生那句“胚胎质量不理想”像一根刺,扎得她喘不过气。两年间,她每天按时吞下医生开的合成叶酸片,可换来的却是三次移植失败和两次早期流产。“明明每一步都按医嘱做了,为什么还是不行?”她望着诊室外抱着婴儿的夫妇,眼泪无声滑落。

图片

张薇的故事并非个例。在辅助生殖中心,许多女性和她一样,即使严格补充叶酸,仍被困在反复失败的泥潭中。直到一次基因检测,揭开了背后的秘密——她的MTHFR基因存在C677T突变,这意味着她的身体无法高效将普通叶酸转化为活性形式5-甲基四氢叶酸(5-MTHF)。而更糟糕的是,医生发现她的维生素B12水平也低于正常值。“你的身体像一座‘停工’的工厂,叶酸和B12的代谢双双受阻,胚胎自然难以为继。”医生的话让她恍然大悟。


活性叶酸+B12:破解生育困局的“黄金组合”

张薇的转机始于一项突破性研究。2023年《生殖医学前沿》期刊发表的研究中,269名接受辅助生殖技术(ART)的女性被分为两组:一组补充“5-甲基四氢叶酸+B12复合营养素”,另一组仅用普通合成叶酸

图片

结果令人震惊——

·活性叶酸组2PN受精率(衡量受精卵质量的关键指标)达到74.1%,显著高于普通组的63.5%p=0.05);

·临床妊娠率从普通组的44.9%跃升至60.4%,活产率更是提升83%,达到48.6%

·即使调整年龄、基础疾病等因素,活性叶酸组仍与更高的妊娠成功率独立相关(OR=2.03p=0.008)。

“这就像给胚胎发育加了一道‘双保险’。”生殖科专家解释道,“5-MTHF无需代谢即可直接被利用,而B12能进一步激活叶酸循环,共同支持DNA合成和胚胎细胞分裂。”


从绝望到希望:一个家庭的蜕变

在医生的建议下,张薇开始每日补充含5-MTHFB12的复合营养素。起初她半信半疑,但三个月后的复查显示,她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(反映叶酸代谢效率的关键指标)从18μmol/L降至6μmol/LB12也恢复到正常范围。第四次移植时,胚胎评级首次达到“优质”,两周后,验孕棒上终于出现了她梦寐以求的两道杠。

图片

如今,张薇的宝宝已满百日。她常对同样备孕的朋友说:“以前觉得叶酸只是‘例行公事’,现在才知道,选对形式有多重要。”


叶源酸:为基因缺陷者点亮孕育之光

在日常生活中,像张薇这样存在 MTHFR 基因突变的人群,很多,在我国,有78.4%的人群存在叶酸代谢障碍问题。对于这些人而言,传统合成叶酸存在明显弊端,一方面利用率较低,另一方面还可能导致未代谢叶酸(UMFA)堆积,进而引发一系列健康风险。

图片

叶源酸作为一种活性叶酸的典型代表,凭借独特优势,完美契合母婴的特殊需求

— 稳定的晶型 :相较于其他形式,叶源酸具有更为稳定的晶型结构,这种稳定性使其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,更稳定,不易发生降解,从而有效避免了有害杂质如 JK12A 等的产生

— 安全性能卓越 :叶源酸的纯度高达 99.8% 以上,在生产过程中完全不使用甲醛等有害原料,其安全性已经达到了实际无毒的级别,为母婴的生育需求提供了坚实的安全保障。

— 精准补充营养 :它能够被人体直接吸收,无需依赖 MTHFR 酶进行代谢转化。这样一来,就成功避免了因 MTHFR 基因突变导致的未代谢叶酸对母体和宝宝可能造成的各种潜在危害,真正实现了精准补充叶酸,为母婴健康助力。

图片

“我曾以为这辈子都当不了妈妈,是叶源酸让我重新相信科学的力量。”张薇在日记里写道。


科学为舟,叶源酸为爱护航

备孕路上,每个家庭都在等待一束穿透阴霾的光。5-甲基四氢叶酸与B12的联用,不仅是生殖医学的突破,更是对生命的温柔致敬。如果你也在经历反复失败,不妨问问自己:我的叶酸,真的补对了吗?

选择叶源酸,让基因不再成为绊脚石,让新生命的降临,成为一场科学与爱的双重奇迹。

图片


参考文献:Michela Cirillo, Rossella Fucci, Sara Rubini, Maria Elisabetta Coccia, & Cinzia Fatini. (2020). 5-Methyllumetetrahydrofolate and Vitamin B12 Supplement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Clinical Pregnancy and Live Birth in Women Undergoing 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.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, 17(21), 7890. https://doi.org/10.3390/ijerph17217890